九大“坑妈”案例,快转发“相亲相爱一家人”群聊
手机前的你
是不是还在思考
要送个什么礼物给最亲爱的“她”
玉溪警方
为你准备了一份特别礼物
提醒您与家人
保护好钱袋子
01.

冒充子女报“精英班”
妈妈的软肋最致命
李女士收到“女儿”的微信求助,称手机泡水无法使用,急需报名某大学“保研培训班”,学费3万元且“即刻缴费有优惠”。李女士心疼孩子前途,未经核实便转账,直到联系真女儿才知被骗。
诈骗核心:
骗子专挑子女在外求学、工作的家庭下手,利用母亲“望子成龙”心理,伪造录取通知、培训协议,甚至用AI合成子女声音打电话哭诉。警方办案发现,这类骗局话术常包含“名额有限”“错过影响前途”等紧迫性关键词。
防诈口诀:
所有涉及转账的“子女求助”,必须当面或视频核实;
警惕“学校专用账户”“保密协议”等伪造凭证;
牢记真学校从不通过私人账号收款。
02.

“特效保健品”陷阱
孝心成了“屠宰刀”
六旬张阿姨被“健康讲座”吸引,花费2.8万元购买“南极磷虾油”,宣称可根治高血压。实际产品成本不足百元,诈骗团伙被抓时正在研发“母亲节限量礼盒”。
行骗链条:
免费体检伪造检测报告专家会诊天价药推销“子女不孝”道德绑架。最新变种甚至伪造“央视报道”视频,用扫地机器人伪装成“纳米治疗仪”。
防诈口诀:
所有“包治百病”的产品都是耍流氓;
子女陪同参加健康类活动;
认准“国药准字”编号(官网可查)。
03.

虚假投资“杀猪盘”
黄昏恋背后的血色浪漫
王某通过抖音结识“男友”,对方以“香港银行内幕”诱导她投资47万元,最终血本无归。这类骗局中,超60%受害者是独居中老年女性,骗子会营造“体贴暖男”人设长达数月。
诈骗升级:
伪造“央行数字货币”等新概念;
开发“夕阳红版”理财APP,字体放大、操作简化;
安排“业务员”上门收取现金,规避线上转账痕迹。
防诈口诀:
网恋对象提钱,立即拉黑;
投资前与子女商议;
拒绝线下现金交易。
04.

刷单兼职“甜蜜刀”
家庭主妇成重灾区
数据警示:
2025年最新反诈报告显示,30-45岁女性占刷单诈骗受害者的73%,单笔最高损失达89万元。骗子常伪装成“手工活外包”“公益点赞”等居家项目。
经典话术:
“每天2小时,月入过万”“无需押金,工资日结”。初期返还小额佣金获取信任,待大额投入后以“连单任务”“系统故障”等理由吞没本金。
防诈口诀:
所有先垫钱的兼职都是诈骗;
拒绝下载来路不明的APP;
牢记正经兼职不会在微信群发广告。
05.

假客服“钓鱼术”
妈妈的手机变提款机
技术解析:
最新截获的诈骗软件可同步显示银行登录界面,当受害者输入密码时,骗子通过“屏幕共享”实时窃取信息。2025年1月,朱某因此被转走17.68万元。
高危场景:
“百万保险自动扣费”恐吓;
“快递丢失三倍赔付”诱导;
“贷款账户异常”威胁征信。
防诈口诀:
官方客服不会索要短信验证码;
关闭手机“屏幕共享”功能;
遇问题直接拨打110或银行热线。
06.

“零元购”钓鱼局
便宜背后是深渊
新型变种:
伪造“母亲节感恩补贴”领取页面;
冒充社区发放“老年福利”;
直播间“漏洞价”促销,要求私下转账。
警方实测:
某诈骗网站标价“198元的足疗椅仅售19.8元”,实际上既无实物也无退款渠道。技术追踪发现,此类网站存活周期不足48小时。
防诈口诀:
价格低于市场价30%必有问题;
拒绝微信、QQ私下交易;
选择平台担保交易。
07.

“公检法”恐吓术
妈妈的世界经不起惊吓
攻心策略:
冒充“疾控中心”等称涉嫌疫情瞒报;
伪造“通缉令”要求配合资金审查;
恐吓“子女涉案”需缴纳保释金。
反制要点:
真警察绝不会电话办案、不会索要银行卡密码、更不会要求转账到“安全账户”。遇此情况可直接挂断并拨打110核实。
08.

中奖连环套
馅饼下面是铁钳
经典套路:
“电视台抽中您为幸运妈妈”“缴纳个人所得税”“支付奖品保价费”“VIP会员费”……江苏警方曾打掉一个团伙,受害人最多被连续诈骗7次。
鉴别技巧:
正规抽奖无需提前缴费;
中奖信息可通过官方渠道验证;
拒绝扫描不明二维码查看详情。
09

“以房养老”骗局
房产证变成“催命符”
触目惊心的数据:
2024年全国侦破相关案件涉案房产超2000套,北京某案中,骗子通过“理财抵押”骗走8位老人房产,其中年龄最大的受害者92岁。
核心话术:
“房子闲着也是闲着”“每月白拿万元养老金”“到期原价赎回”。实则是诱骗签订房屋抵押合同,最终通过暴力催收强占房产。
防诈铁律:
房产处置必须子女在场;
拒绝签署任何空白合同;
咨询社区法律顾问。
终极防护指南:给妈妈的“五绝不”原则
绝不共享——拒绝屏幕共享、短信验证码告知;
绝不贪利——天上掉的不是馅饼,是铁饼;
绝不沉默——被骗后立即报警,黄金30分钟可拦截资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