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,存款100万靠利息生活,快要活不起了
![]()
首先,问大家一个问题:
你想过躺平吗?
作为一生需要打工30年的大多数普通人,想必发出暴鸣:
是我不想吗,是钱包不允许啊。
躺平虽然并不现实,而理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。
相信不少人都算过这样一笔账:
到底存够多少钱,才能再也不用上班?
每个人的生活标准不一样,需要的存款自然不同。
![]()
最近,网上出现一批自媒体博主,给出他们的答案:100万。
视频中的博主,给大家拍摄自己的躺平生活:
每天睡到自然醒,没事就去公园逛逛,没有必须要干的工作,也远离了职场领导的pua和每月的KPI压力。
让人看了直呼:
“这才是人过的日子。”
“好想过这样的生活。”
但很多人表示疑惑,存够100万,真的能躺平吗?
有网友指出漏洞:
以国有四大行为例,1年期利率约为0.95%-1.1%,100万存款每月可产出利息791-916元,平均每天约20多元。
100万的利息收入根本无法覆盖生活成本,以二线城市为标准,每月饮食消费1500,医保社保自缴1300元,单这两项支出就已远超利息收入。
靠100万存款躺平,日常生活要极度节俭,不能生病,不能买衣,不能下馆子,也不能有任何人情消费,这对大多数普通人都是不可能的。
视频看看就算了,实现真正的躺平,对普通人是非常不容易的,需要做好一套系统的准备。
所以,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这种现象:
那些回家躺平的人,没过多久,又悄悄回来了。
![]()
最近几年,“躺平文化”十分流行。
说的是大城市里有一群年轻人,面对职场的高压环境和生活成本,当他们存够一笔钱后,选择摒弃对传统成功人生的追求,转而寻求一种低欲望、低消费、低奋斗的生活方式。
比如:
有人拒绝“内卷”和996工作制,选择离开一线城市,回到老家过简单生活;
有人降低生活欲望,减少不必要的消费,并且拒绝为房车、结婚背负债务。
有人追求精神自由,从事自由职业,将注意力从“挣钱-消费”的循环转向个人兴趣和内心平静。
然而,逃避生活压力的躺平,真的躺得平吗?
![]()
豆瓣“穷fire小组”的@Joey,分享自己的一段躺平经历。
开始躺平生活之前,Joey在一家游戏公司工作。
虽然这份工作薪水高,她一个应届生都能拿到20万左右的年薪,代价是工作强度简直惨绝人寰。
996在这份工作面前都是福利,每天都被工作塞满,每天除了吃饭、睡觉,剩余的时间都在工作。
这样高压工作了2年,Joey终于存够了10万元。
当看到银行卡余额跳到六位数时,Joey果断递交了辞职报告,然后买了一张去泰国的机票,开始自己的躺平生活。
刚开始半年,她觉得这种生活非常惬意:我觉得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开心过!
每天睡到上午,然后找个咖啡馆吃早午餐,接下来就是自由时间,要么做瑜伽、冥想,要么户外运动。
偶尔,她会接一些旅拍的兼职,帮助中国游客拍照,这份兼职很轻松,每月大概有三千块收入。
转折是一次车祸。
Joey有天晚上骑摩托车,不小心撞到树上,导致右脚脚背骨折,这次骨折前前后后一共花了3万块钱。
因为没有正式工作,就没有医疗保险,再加上休养期间无法做兼职,没有任何收入,于是花光了所有积蓄。
骨折恢复之后,她就老老实实回了国,重新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。
回顾自己的躺平生活,Joey坦言:
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的躺平生活,完全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。
![]()
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生病,不出意外。
而只要生活稍稍出现变故,日子就变得捉襟见肘。
如果没有足够的存款或稳定的现金流,所谓躺平都是看似美好的海市蜃楼;
不仅承担不了任何生活的重量,只要生活的风雨吹来,就会立即分崩离析。
![]()
网上曾有一个段子:如果给我足够的钱和一部手机,我能躺一辈子。
但现实真的如此吗。
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:
当人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,人的烦恼并不会消失,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随之出现,比如价值感、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。
![]()
豆瓣网友@已注销也讲过自己的躺平又回归的经历,获得了豆瓣很多网友的共鸣。
2023年底,网友正式从公司离职,开始自己的躺平生活。
为了获得彻底的休息,不被家务琐事牵绊,她请了个住家保姆,负责家里做饭、打扫,带娃以及所有杂务,而她什么也不干,每天无所事事。
刚开始三个月,网友坦言:是放松的。
职场的焦虑被一扫而空,每天睡到自然醒,不用挤地铁,卡着时间打卡,也没有KPI的鞭子,整个人感到无与伦比的开心。
这个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三个月,第四个月开始,网友感到有些无聊,就给自己安排了休闲项目。
每天安排是这样:
早上9点多醒来,简单吃完早餐后,就开始追剧,或者小说和动漫。
中午12点吃午饭,饭后没过一会就午睡,下午2-3点醒来,然后继续刷手机到下午6点半,等老公下班回家。
一家人吃完晚饭,然后出门散散步,回到家10点半睡觉。
这样的日子大概又持续了3个月,网友就再一次对这样的生活产生厌倦:
每天打开电脑不知道看啥,刷手机都不知道刷什么。
于是,她给自己安排了每天出门的活动,要么健身,去图书馆,逛街,学点兴趣爱好,这样状态确实比呆在家里好一些,然而3个月后她依旧对这些事情也感到倦怠。
躺平9个月后,她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迟钝,整个人状态越来越没有活力,越来越不想见陌生人。
2025年1月,她决定重回职场,整个人的状态才慢慢恢复。
![]()
对于很多人来说,社交场就是最大的能量场。
当“无所事事”成为日常,人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意义危机。
很多人只要工作遇到问题和倦怠,首先就想到逃离。
殊不知,大多数人的躺平都是一种“鸵鸟”行为,以为只要不工作,就能避免工作的搓磨、人际的痛苦以及周而复始的枯燥人生。
躺平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制造出更多精神的痛苦。
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·凯根说:
“逃避问题带来的暂时舒适,永远比不上解决问题带来的长期成长。
人生最大的痛苦,往往来自于用逃避的方式对待真正重要的问题。”
如果找不到工作痛苦的根源,解决不了问题的真正成因,那么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,内心都会身处囚笼,无法获得真正的松弛。
这并不是说所有的“躺平”都是错误的,适当的休息、停顿,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。
但也要正视,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大部分人需要工作换取立身之本,躺平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难题。
另一方面,我们也要对职场祛魅。
不要对职场和同事抱有过高的期待,不对工作和同事产生过多的情绪,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工具。
当我们不再对工作产生情绪波动,我们会发现,它也可以是一种社会连接和实现价值的途径。
正如回归职场的@Joey,更新了她的新故事。
她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,依旧是一份游戏公司,她能够在这个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。
与上家公司最大的不同是,工作不会那么忙,时间相对清闲。
而且她拥有了职场里的自主性,对超额的工作说“no”,拒绝不合理的加班。
现在,她有足够的时间体验生活,现在她每天上班都很开心。
虽然她偶尔依旧想躺平,却不会一言不合就逃跑,而是先稳定地工作攒钱,等攒够足够的自由基金,再考虑过上提前退休的日子。
她也表示:我挺喜欢这种状态的,工作和生活实现了平衡。
写到这里我们发现,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讨厌工作或想去躺平。
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,大概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,我们的工作出现了问题,躺平不过是问题的一种外部显化。
如果我们像一只鸵鸟把头埋进土里,对真正的问题视而不见,那么问题就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再次出现,直到我们能够直面人生,并给出新的答案。
当我们找到人生的病兆,解决当下的问题,人生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。
而好的人生,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平衡状态串联而成的。
明白这一点就会发现,辞职不是我们逃避成长的理由,躺平也不是解决人生麻烦的万金油。
如果你讨厌现在的工作,那么就去找一份不耗尽你全部热情的职业,或将热情发展成能养活自己的事业;
既能够在工作中获得自我的价值感,又能够获得赖以生存的钱资。
如果真的想“躺平”,那就要想清楚你为什么想要“躺平”,躺平后要“去”做什么,而不是仅仅“逃离”什么,然后才是做好充足的财务准备和生活规划。
无论工作或是躺平,最终都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,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才是此生追寻的终极答案。
这份自由和平静背后,不仅需要金钱的支撑、自律的习惯,还需要持续的学习能力以及更强大的内心。
或许,真正的“躺平”,不是身体的休闲,而是内心的从容和淡定。
点个,与所有人共勉。
作者 苏善书,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。
「本文内容为用户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。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」